以“为国担当、勇为尖兵”的奋斗姿态
谱写世界级生态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缪 京
十二届市委七次全会紧紧围绕为国担当、勇为尖兵,就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出部署,为上海更好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画出了“路线图”、明确了“任务书”,也为崇明区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名片、长江绿色发展标杆提出了新要求、注入了新动能。崇明区要找准结合点和发力点,以“小老虎”般的工作状态,奋力推动世界级生态岛高质量发展。
服务海洋强国战略,
建设世界级船海产业集群
崇明区是我国船舶海工产业的重要基地、上海船舶海工产业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必须以长兴岛建设世界领先的现代化造船基地为抓手,加快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核心技术策源、韧性产业链集聚、旗舰工厂标杆、创新生态引领“五大世界级高地”,为上海建成世界级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要充分发挥江南造船、中远海运、振华重工、沪东中华四大央企“链长”作用,聚焦上游研发与设计能力提升、中游装备与制造优势巩固、下游服务与配套水平拓展,一体推进建链、强链、延链、补链,引育产业链关键环节和细分行业企业,打造更完善的产业体系、更具韧性的产业链条。在科技创新赋能船海产业发展上,要服务推进上海交通大学长兴海洋实验室、国家海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建设,深化央地合作、市区协同、政企联动,围绕海洋新能源装备、深海采矿设备等新领域,船舶特种推进系统等“卡脖子”技术,加强战略性底层技术研究、引领性原创技术攻坚,推动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加速迈向船海核心技术自主化、高端产品国产化、出口产品高附加值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新阶段。
服务农业强国建设,
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作为上海最大的农村地区,崇明区必须对标建设成为高科技农业领军者、绿色农业发展承载地目标定位,倾力打造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相匹配、与世界级生态岛相契合的现代农业,为上海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动力。要充分发挥长三角农业硅谷核心引擎作用,激发农业龙头企业和优质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梯度培育、精准孵化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高的科技企业,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水平。深化与上海市农科院、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等科研院所、高校的战略合作,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稳步推进农业科创项目“揭榜挂帅”机制,瞄准特色种源、绿色种养、设施与智能装备等领域,聚力技术攻关,加速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示范应用。要构建更加高效、先进、全覆盖的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加快优化冷链仓储节点布局,打破现代化运输能力瓶颈,推动农产品供应链向高端化、集约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积极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和多元化市场主体深度参与保鲜仓储建设和冷链物流服务网络构建,持续增强本地农产品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与市场竞争力,确保崇明地产农产品以最快速度、最优品质从田间直达市民餐桌。
服务“双碳”目标实现,
形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样板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以崇明碳中和示范区建设为抓手,统筹做好绿色生态、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的大文章,打造具有引领效应和推广价值的绿色标杆。在“双碳”高效治理模式上,要进一步摸清生态底数,持续开展GEP(编者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基础数据调研,构建生态产品清单和基础数据库,重点挖掘具有区域特色的中医药、种源种业、康养服务等关键指标数据,拓展GEP核算成果的内涵外延。加快建设“双碳”智慧监测平台,构建以数字驱动、精细分类的“双碳”管理体系,优化平台功能设计,实现GEP智能化核算和碳排放精细化管理。在绿色低碳技术应用上,要打造节能低碳的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深化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重点领域示范,扎实推进渔光互补项目建设,科学合理布局陆上、海上风电项目,积极服务蒙电入沪工程,构建多层次、多领域、可推广的绿色低碳场景应用矩阵。在加快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上,要聚焦现代农业、旅游康养、清洁能源等绿色低碳产业,形成多元化路径,拓展物质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发掘文化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潜力,配合健全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打造“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崇明范例。
(作者为崇明区委书记)
本文刊于《上海宣传通讯》2025年第15期“学习贯彻落实十二届市委七次全会精神”栏目北京炒股配资
鸿岳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